谁拥有先进的卫星,谁就掌控了信息权。中国卫星正在改变战争规则,不光精度高,还能自主决策。
卫星是太空中的“眼睛”,也是重构战场信息权、压缩杀伤链周期的核心枢纽,以往这个领域是由美国牢牢掌控的,现在不一样了。
以吉林一号为例,它用一百多颗卫星构建起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网络。核心技术是离轴四反光学系统,利用全反射式结构消除色差,配合推扫成像技术,可以实现600公里轨道上0.5米分辨率的成像精度。
这还不是终点,到今年年底,吉林一号预计会有300颗卫星组网,精度会进一步提高。美国的航母走到哪,它都能精准掌握其动向。不光是航母这样大的移动物体,连美国的战机,吉林一号也能实时捕捉飞行动态。
去年8月份,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里,B-21验证机与F-22战斗机起飞,其动态就被吉林一号掌握,还截取了F-22的飞行过程影像。雷达隐身也没什么了不起的,吉林一号可以直接用眼睛看,让其无所遁形。
近两年,我国的四维高景卫星则代表了成像技术的另一维度突破。今年2月份,我国发射了四维高景一号系列卫星的03和04星。它用“磁悬浮双超技术”,将大口径光学相机悬浮于卫星平台之上,可实时抵消极其微小的振动。
这个卫星还有一个独创技术,即夹角监测系统,它能在相机与平台姿态基准间建立亚角秒级的精度控制,即便地面没有控制站,它的图像定位误差也小于5米,是商业卫星的世界顶尖水平
这个卫星可以实现曲线轨迹成像,最牛的还是它的立体测绘,一次过境中同步获取地形高程、纹理信息及动态目标轨迹,精度为1米,多次测量,在大数据分析后,可为导弹路径规划提供厘米级高程模型。
这个功能有什么用?
导弹要想打得准,必须要认识路。传统制导方式要求导弹能实时接收和发送电磁波,进行对外联络,现在高级一点的导弹,为了增加精度和抗干扰能力,会增加一个图像制导,就好比一个人到了陌生的地方,不认识路,掏出地图,然后确定自己要朝那个方向走才能到达目的地,整个过程不需要问路。
因为没有和其他人交流,所以街上的噪音不论多么大,都不影响这个人拿着地图通过比对找到目的地,所以抗干扰能力极强。
这个地图是要提前测绘出来的,然后放在口袋里。之前最早的图像制导用的图是一维的,也叫地形匹配,通过地面高度这一个纬度来对比,精度就不怎么好,误差在100米左右。
后来发展出了景象匹配制导,这是二维的了,和地图很像,精度进一步提高,可以达到几十米。再接着就是射频匹配制导,可以理解为手上拿的是个三维地图,这样对比就更加精准,在复杂区域用起来精度更高。三维加一个时间维度,就是四维,毕竟建筑也好,还是人流、车辆、农田、大树都不是一成不变的,目标也是时刻在动。
最具革命性的是四维高景卫星搭载的处理器,具备80亿参数级分析能力,能自主识别导弹尾焰、机场跑道这些特征明显的目标。直接在太空进行计算,算好后把分析结果传送到地面,不需要像以前那样,需要把拍摄的图像和视频一一传到地面,再由地面的计算机进行分析。
当然,还有更厉害的。在AI的加持下,卫星也可以自己拟定导弹打击方案,怎样规避对方防空体系、敌我识别、目标真假的判断,敌人会如何反击、怎么防御等等,它都能做。
简单理解一下,就是卫星不再是眼睛那么简单,它还长了脑子,它自己就可以分析所观察到的一切。比如它拍摄到了军舰尾流,可以建立数据库,把它当成军舰的“特定指纹”,这些在战时很重要。有了它,导弹飞到敌方军舰上空,它向左拐弯时后面的浪花就暴露出了它的型号,可以专门找价值高的打。
中国让卫星长出脑子,由此构建出“10分钟杀伤链”,卫星在5分钟内更新战场全景图像, AI技术在2分钟内给出打击方案,直接引导附近的导弹升空。这种反应是极快的,紧急时刻可以构建起一个自我反击、自我决策的战场指挥中枢。
当美军的地面决策机构得到侦察卫星回传图像,然后演算、制定打击方案时,中国卫星群已在太空中完成目标锁定、方案生成和武器引导的全流程工作了,我们这边只需按下开火按钮。
未来的战争就是这样,突出一个“快”字,露头就秒,哪来那么多反应时间?这在海战、空战、核反击中相当重要。
股票配资平台哪个最好,互联网配资平台,比较大的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