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5年4月底,柏林成了一座即将崩塌的钢铁堡垒。空气中弥漫着硝烟与焦土的气息,街道上满是残垣断壁和哀嚎的平民。曾经称霸欧洲的纳粹德国,终究走向了覆灭。
国会大厦保卫战,这是纳粹政权最后的挣扎,亦是一场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攻坚战。
在这场战役中,1500余名党卫军成员,遭数倍苏军猛烈攻击,坚守两昼夜,全员阵亡,无一人投降。而苏军,为了插上那面红旗,也付出了血的代价。
柏林崩塌前夜
时间回溯至1945年4月,苏联红军于东线长驱直入,势如破竹,兵锋直抵柏林城门外。
自中央集团军被歼灭后,纳粹便丧失了构建有效防线的能力。而此时的柏林,已如风中残烛,内部只剩约76万兵力、不到1600辆坦克和九千余门火炮,连空军也所剩无几。相比苏联方面260万大军、超过4万门火炮、数千架飞机,这点力量几乎不值一提。
4月16日,斯大林下达死命令:“不惜一切代价,拿下柏林!”
于是,苏联的“胜利交响乐”奏响:数千架轰炸机、数万门喀秋莎火箭炮同时开火,把整座柏林变成了炼狱。高楼化灰,街道成河,曾经傲慢的德意志帝国,正在被一寸寸撕碎。
最坚硬的堡垒
当柏林城区渐次沦陷之际,国会大厦沦为德军最后的防线。这座曾是德国议会象征的宏伟建筑,如今成了希特勒政权的墓碑。
4月29日晚,苏军跨过摩尔科特大桥,接连拿下总理府与外交部。到了30日清晨,国会大厦前的广场已成主战场。苏军刚推进不到30米,就被猛烈机枪火力拦下。德军凭借残垣断壁构建起火力网,且不断从歌剧院侧翼偷袭,苏军的第一波攻势近乎被全歼。
为此,朱可夫调集三支精锐部队展开夹击,并从北岸部署上百门重炮,发起大规模炮击。喀秋莎火箭炮呼啸而至,火光把白昼变成黄昏。
然而即使如此,苏军每推进一米,都得用血铺路。
当天下午,攻占歌剧院的苏军再次从南部与北部两路夹击大厦主楼。随着装甲车和T - 34坦克相继抵达,苏军终于成功撕开一道缺口,朝着大厦内部渗透而去。
但德军并未崩溃。他们动用了最后的“王牌”:88毫米高射炮,火力凶猛到可以贯穿数层混凝土。苏军攻进去一批,就倒下一批,尸体成堆,弹壳成山。
朱可夫万般无奈之下,唯有下令暂停进攻,待夜幕降临之时再发起总攻。
与此同时,希特勒于总理府地堡中饮弹自尽,癫狂的一生就此终结。
然而,即便元首已亡,国会大厦中的党卫军仍旧负隅顽抗,死战不退。
红旗插顶
当晚7点,苏军开启总攻。喀秋莎火箭炮再次洗地,火光中,数千红军在坦克掩护下发起冲锋。尽管士兵一波波倒下,但攻势从未停歇。
终于,苏军攻入国会大厦一楼,与德军展开残酷的逐室争夺战。机枪、手雷、短兵相接,走廊成为绞肉场。
就在此时,两名年轻的苏军士兵——霍什巴耶夫与叶戈罗夫——在战友掩护下,悄悄拿着一面苏联国旗穿过火线。他们肩负的任务,便是于5月1日前将旗帜插于大厦屋顶。
这是一场必须完成的行动。
他们从一楼穿越弹雨,沿着废墟般的楼道一路奔至顶部。4月30日11时许,这面红旗于柏林上空迎风招展。
这不仅为一场军事行动之胜利,更是全欧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象征。
最后的哀歌
尽管红旗已升,战斗仍未结束。大厦二楼、阁楼、地下室内的德军依旧不投降。苏军层层推进清剿,以火焰喷射器和炸药一间间地“扫楼”。
至5月2日清晨,大厦内的德军全部阵亡。
这1500余名党卫军,以死亡履行了他们最后的誓言——“绝不投降”。而苏军为将那面旗帜插上,也付出数千人伤亡的惨重代价。
这场国会大厦保卫战,是二战欧洲战场的最后大决战。
1500余名德军困守孤楼,虽面对十数倍于己的兵力,却不屈不挠。苏军则以血肉之躯,叩开通往胜利的大门。1945年5月8日,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,欧洲战火于斯日正式熄灭。
柏林陷落,纳粹终焉,一切都从这座血与火铸就的大厦写下句点。#历史的AB面#
参考信息源:
《苏德战争全史》,军事科学出版社
《朱可夫回忆录》,人民出版社
股票配资平台哪个最好,互联网配资平台,比较大的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